社会公共动态——吃客户一碗面被罚三千元,银行如何提升内部规定认可度以化解信息“外泄”舆情风险

发布时间:2025-06-26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吃客户一碗面被罚三千元,银行如何提升内部规定认可度以化解信息“外泄”舆情风险


近日,一则关于安徽涡阳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涡阳农商行”)的内部处理通报在网络上流传,引发舆论关注。通报内容显示,6月6日,该行青町支行两名客户经理在干扣面馆与贷款客户共进午餐,餐费由客户支付。该行为被认定违反了该行《员工行为负面清单》中“不得参加管理服务对象组织的可能影响履行职务的宴请”的规定。事后两名员工退还了餐费并提交了书面检讨,同时涉事员工还被处以通报批评及每人3000元绩效核减的处罚;该支行行长因负有管理责任,核减绩效1000元。6月9日,当事支行业务管理部一名工作人员称,具体情况需要咨询办公室,具体处罚是领导研究决定。



是违规还是人情

舆论观点分化明显

()


本次事件中,“一碗面”与“罚3000元”之间的“价差”、人情世故与制度执行尺度的碰撞,均增强了事件的冲突性,吸引较多网民关注,推升信息量上升。舆论观点亦呈现分化趋势,支持方认可银行做法,呼吁勿以恶小而为之;反对方则认为银行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共情普通员工处境。具体来看:

支持方主要强调违规宴请行为不以金额大小为构成要件,涉事人员被通报批评能起到“以儆效尤”的积极作用。《扬子晚报》认为银行做法是小中见大,防微杜渐。此外,有银行从业人员表示,银行内部都有类似规定。可见,相关规定并不是临时设定,而是行业惯例,员工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反对方批评银行做法矫枉过正、小题大做,处置缺乏温度。网民更容易带入普通员工的角色,与其共情。目前已有网民从“一碗面是否属于违规‘宴请’”“银行是否故意人为放宽处罚标准,欺压基层员工”等观点出发,质疑银行做法的合理性、合规性,认为银行处罚行为缺乏人文考量和灵活性。



银行应对不力

推升声誉风险

()


从银行应对情况来看,涡阳农商行未进行公开回应,仅有银行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明上述处理通报确实存在。但相关回应话术未能就内部制度执行力度、请客吃面是否属于宴请范畴等舆论关切给予回应,难以降低舆论探讨热情。同时,银行员工话术中“具体情况不了解”“具体处罚是领导研究决定”等表述,易使网民误认为“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银行可能存在欺压基层员工的情况”,也给银行应对处置工作增添了压力。

在员工内部管理类舆情事件应对过程中,当事机构需要兼顾合规性与人文考量。如在本次事件中,需在回应中明确银行制度设立初衷及其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阐明银行对廉洁管理的重视态度。同时,回应也不可忽略对普通员工权益的保障,需直面舆论有关“滥用规则处罚员工”的质疑,阐述银行内部有关员工权益保障的内容,展示银行良好的职场文化和氛围,化解外界质疑。



增强员工对内部规定的认同度

从源头防控声誉风险

()


该起事件引发舆论关注的缘起在于“内部通报”的外泄。通常情况下,外泄的内部信息可能并不完整,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容易根据有限信息“发挥想象”;并出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或将对银行是否做到合规且公正产生质疑。此类声誉事件“杀伤力”较强,舆情应对难度较大。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关注前瞻性防控工作尤为重要。银行一方面应关注并评估相关内部规定在员工层面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试运行、调查反馈等方式收集信息,提前研判文件中可能引发质疑的风险点,及时做好释疑工作,避免员工产生误解,或出于猎奇、不满将内部文件传播至公共场域,最终导致舆情危机爆发。另一方面,银行应注意做好内部文件的保密工作,避免内部文件外泄上网,引发不必要的舆论争议。如可就员工保密义务、舆情应对素养等开展培训工作,切实加强相关声誉风险的防控能力。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上一条:社会公共动态——停车场收取2650元后放行执法暂扣车辆,公权力涉嫌“外包”质疑仍待平息 下一条:社会公共动态——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