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舆论观察——AI虚拟形象被指性化儿童,主办方回应难消大众疑虑

发布时间:2025-04-1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导读:美术馆推出AI虚拟形象,其设计未能平衡艺术表达与大众感受而引发舆论争议。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载体,对展示和服务工作需要保持严谨和审慎。

  2024年12月15日,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同步开展,济南市美术馆推出AI虚拟形象导游“济南小妮儿”,能为参观者详细介绍济南的老火车站及名泉、名胜、小吃和风土人情等。

  3月3日,有网民发视频反映,该AI形象有着女童的面容和身高,却被设计了成年女性的身体。交互过程中,“济南小妮儿”矫揉造作的扭动令人感到不适。截至3月18日,微博话题“济南美术馆AI虚拟形象引争议”阅读量超过1059.4万次。

  3月4日,济南市美术馆回应称,暂未接到相关投诉,作品无不良倾向,都是经过严格审核才展出的。有媒体将网民所述情况反馈至当地文旅局,暂未收到任何答复。

  “济南小妮儿”被设计成成年女性身材,被指违背社会共识,成为引发舆论不满的主要原因。质疑设计者打儿童软色情擦边球、涉嫌性化儿童等声音显著;不少网民担心美术馆展出具有火辣身材的女童形象会影响儿童审美观,多项因素叠加触碰了社会对未成年人形象保护的敏感神经。

  身处舆论漩涡,济南市美术馆本应正视该AI虚拟形象引发的质疑,开诚布公地对误解之处予以澄清,对不当之处及时调整,以实际行动平息舆论怒火,但该馆却选择了“嘴硬式”回应。一句“暂未接到相关投诉”,被不少网民视为无视网络舆情的傲慢姿态。其从工作流程角度出发,辩解该AI虚拟形象“经过严格审核”“无不良倾向”等说辞,也因自说自话、缺乏有效细节支撑显得生硬,不仅未赢得群众认可,还引发一些网民质疑,认为美术馆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极目新闻评论称,艺术作品的评价是主观的,不同观众对同一作品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的载体,应当更加关注观众的反馈,而不是单方面表示“我觉得没问题”。如果多数观众对某一作品表示不适,美术馆应当重新审视这一作品是否适合继续展出。

  从巴黎世家儿童广告中出现穿束缚衣的泰迪熊,到江南布衣童装上印着的“欢迎来到地狱” “让我摸摸你”等内容,近年来,艺术创作、产品设计被指违背社会伦理、公序良俗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提醒相关单位,创作和展示活动不能忽视审美伦理与大众感受。在艺术创作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如何平衡社会伦理与公众接受度,确保审核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是整个艺术界、审核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周宛晴


上一条:科技舆论观察——路虎发生碰撞气囊未打开,企业需以坦诚态度应对危机 下一条:科技舆论观察——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公布,舆论反响如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