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舆论观察——纵目科技陷入停摆纷争,舆情风暴揭示行业阵痛

发布时间:2025-06-09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导读:纵目科技陨落带来的行业阵痛,无疑是深远且持久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如何通过该舆情事件反思企业自身的运营问题,捕捉行业成长契机,考验着每一名从业者的智慧与勇气。

  近期,智能驾驶领域明星企业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深陷经营危机的舆情持续升温。创始人跑路、全员欠薪、社保断缴,以及高管离职并转移大额款项等消息不断发酵,引发广泛关注。据悉,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凭借自动泊车技术崭露头角,长期深耕智能辅助驾驶赛道。在2022年的E轮融资中,公司成功斩获8.67亿元资金,企业估值一度飙升至90亿元。如今,企业停摆令不少行业人士唏嘘不已。复盘此次舆情的发酵周期,对观察企业处置得失、了解行业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潜伏期:停薪消息曝出,暴雷迹象初显

  2024年11月10日,纵目科技宣布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这一举动为后续事件埋下伏笔。11月中旬,纵目科技被传因业务未达预期只发基本生活费的消息开始在行业内传播。11月25日的季度全员会之后,有知情人士透露,公司调整员工的工资发放,先向员工发放部分工资,正常缴纳五险一金,停发工资的说法并不属实。12月24日,纵目科技向全员发送邮件宣布,公司进入低功耗模式,发放11月工资,但员工12月社保公积金仍未缴纳。在此期间,有自称是纵目科技的员工在社交平台表示,公司已欠薪4个月、社保断缴,并表示维权之路艰难。

  2025年1月24日,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公开回应维权员工,坦言短期内难有新的融资,员工公积金、社保也暂时无法缴纳。原本希望春节前有一笔融资到账帮助员工解决社保问题,很遗憾未能实现。1月26日,纵目科技召开全体员工会议,宣布不再发放工资和缴纳社保,公司陷入停摆状态。

  这一阶段,纵目科技最初否认停发员工薪资,一个月后承认无法解决社保等问题,针对这一变化,有业内人士推测,其财务压力恐怕已经相当巨大,不到万不得已恐怕也不会采取降薪等手段。由于公司不断释放出积极解决问题的意愿,薪资停发风波仅在小范围内传播。

  舆论场上,财经类主流媒体以纵目科技停发薪资事件为切入点,延展到自动驾驶行业动态,普遍认为智驾领域当前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有观点认为,自动驾驶企业争相上市热潮仍在持续,众多企业积极筹备踏入资本市场,试图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舆论认为,部分企业处境比纵目科技更艰难,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这一系列变动或预示着智能驾驶行业已经步入洗牌阶段。

  爆发期:公司断电封楼,舆情彻底爆发

  2月8日,纵目科技宣布当日晚6点后断电封楼,员工须在此之前取走私物或办理离职证明的通知,在公司内部掀起惊涛骇浪。随即,纵目科技整栋大楼已被限制出入,舆情全面爆发,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舆情热度急剧攀升。多家媒体先后采访纵目科技的员工,曝光企业更多内幕,主要包括:

  老板已读不回,被传远逃国外。2月5日,纵目科技员工称,创始人在工作群里对消息“已读不回”,甚至出现其已经远逃的传言。有员工表示,创始人曾经表态是美国国籍,买张机票就能走,但还是要留下来,跟兄弟们一起战斗。然而,说完之后,创始人再未出现。

  高管集体离职,真相扑朔迷离。2月11日,纵目科技员工表示,公司的人事总监、法务总监、财务总监等6名掌握公章的高管,在办理离职手续后迅速离岗,并将公司U盾一并带走。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部分高管疑似分走了用于“保供”公司项目的大额款项。2月12日,纵目科技法务总监与联席CEO张某在公司群内分别发布律师函,表示转移大额款项不属实。律师函显示,创始人擅自公开发薪名单,有选择地截取聊天记录在群内公开,刻意引导舆论、煽动员工网暴张某,试图逃避责任。对于这份律师函,纵目科技的员工也不买账。而创始人至今仍未现身,使得事件愈发扑朔迷离,究竟谁在说谎,真相仍有待揭开。

  员工维权艰难,监管紧急介入。纵目科技陷入停摆后,一部分员工此前购买的股票和股权激励资金疑似被挪用。部分员工无法办理离职,社保等事项处于停滞状态。据悉,被拖欠工资与社保的员工多达700余人,为维护自身权益,仍在艰难奔波维权。在此期间,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了针对纵目科技及其子公司蚕丛科技的专项研讨会。行动方案包括公布并解答各项处理措施,包括欠薪、补偿以及特殊情况等,相关公司的财产保全已由法院牵头,地方派出所参与处理,以及快速分配法律援助律师,以化解员工当下困境。此外,在企业合作方面,纵目科技交付过程中的订单不得不终止。有知情人士表示,客户发函要求退款,公司还面临1000多万元的违约金赔偿。

  这一阶段,随着主流媒体深入纵目科技公司本部调查了解,部分员工接受采访爆料,加之律师函的公开,纵目科技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持续增强,事态迅速发展至爆发期。一系列极具戏剧性的新矛盾点接踵而至,创始人跑路、员工薪资拖欠社保断缴、高管集体离职、公司陷入停摆困境,以及业务发展前景遭受质疑等问题相互交织,事件的新鲜感与热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强劲的发酵条件,致使事件强度持续攀升,直至上海市监部门介入,舆情热度逐渐缓和。舆论普遍认为,管理层的严重失职是造成当下混乱局面的关键症结所在,此外,纵目科技多次冲击IPO失败,转型机器人业务致使现金流紧张,经营压力剧增,也是公司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该事件不仅暴露纵目科技在内部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更在智能驾驶行业引发强烈震动。

  反弹期:唐锐回应失联,舆情未完待续

  2月26日,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独家回应《中国企业家》杂志,回应内容涵盖两方面:一是否认失联,表示正在寻求海外融资,希望能够在业务重整期间在海外寻求蚕丛科技新的落地业务机会和资金,让企业走出困境。二是澄清部分高管将保供款转账分走的相关内容。

  这一阶段,纵目科技创始人首次公开回应外界质疑,透露当下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在海外寻求业务机会与资金等。此回应使得舆情在短期内出现小幅度反弹,但随后逐渐趋于平息。事件未完,舆情不止,随着后续员工诉求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合作方的赔偿如何落实,以及纵目科技最终将如何收场等问题的推进,舆情仍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热度反弹。尤其是媒体深度报道,相关话题可能反复发酵,进而引发新的舆情风险。

  作为昔日的明星企业,纵目科技陨落带来的行业阵痛无疑是深远且持久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如何通过舆情事件反思自身运营问题、捕捉行业成长契机,是每一名从业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陈玉


上一条:科技舆论观察——中简科技高层内斗升级,负面舆情不能放任不管 下一条:科技舆论观察——依法保障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