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导航软件的用途是通过实时路线规划和导航指引,帮助驾驶员高效、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导航中植入广告,容易分散驾驶员注意力、遮盖关键信息,影响行车安全。舆论认为,导航服务运营企业应探索低干扰广告模式,平衡驾驶安全与商业变现之间的关系。
近日,有网民反映,百度地图在导航过程中植入广告,影响驾驶安全和用户体验。网传截图显示,在行驶过程中,导航界面突然弹出某饮料的广告语,文字覆盖虚拟前行车道,甚至遮挡变道标识。
面对质疑,百度地图未作正面回应,平台官方客服表示:“请用户提供相关截图信息,会有专员协助处理。”
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博弈,导航软件安全隐患引担忧。多数网民认为百度地图广告对驾驶安全构成干扰。也有部分网民认为,导航软件免费对个人开放,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通过广告获取利益维持运营亦无不可。
媒体则将本次事件延伸解读至行业共性问题,探讨导航服务企业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长江云新闻关注到,涉事软件未设置广告关闭键,且同类产品高德地图近期也被用户吐槽广告太多。2024年,高德地图APP曾因开屏弹窗“乱跳转”被工信部通报。《南京日报》评论称,企业创新广告形式时,不能忽视公共安全和社会责任,必须慎之又慎。针对行业共性问题,有媒体呼吁各方加强广告管理工作,强化监管力度。红网建议,企业探索低干扰广告投放模式,远比在导航界面“焊广告”更具可持续性;监管部门亟需出台导航类应用广告投放细则,明确禁止在车道指引、路口提示等关键区域植入商业信息。
企业舆情应对成效有待提升。百度客服回应“将第一时间反馈并核实”的说法,未能就广告植入问题及整改情况作出明确答复,且本次事件触及交通安全问题,此类回应可能引发大众对企业整改力度的猜疑,导致事件持续发酵。
事件负面影响短期内或难平息,企业声誉受到损伤。一方面,“工具类APP商业化”话题热度较高,或有损企业声誉形象。百度地图植入广告情况被部分网民误解为“不顾交通安全的利益收割”,更有网民据此上升至百度公司企业文化层面,有自媒体揣测“百度过度注重利益”,进一步增加企业舆情风险。
另一方面,舆论方向不利于企业一方,后续次生风险较高。有媒体援引律师观点表示,如果广告干扰驾驶员注意力,可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安全驾驶的规定,若因此引发事故,平台或需承担部分过错责任。结合法律法规的科普性报道或对网民舆论风向起到引导作用,可能引发网民陷入“百度地图植入广告行为违规”“百度地图需为交通事故担责”的舆论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