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当前数字化转型加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生态治理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关键任务。未备案域名的滥用为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隐匿空间,严重阻碍了网络监管的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互联网基础资源,域名直接关系到网络安全与生态治理的成效。随着域名规模的迅速扩展,网络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加剧,非法网站、不良信息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未备案域名的滥用为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隐匿空间,严重阻碍了网络监管的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伏羲智库研究团队依托枣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以“未备案域名”为切入点,开展了智能社会治理实验,探索依托智能技术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能的可行路径。
伏羲智库研究团队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网络生态治理中开展了为期180天的智能社会治理实验,旨在探索智能技术在未备案域名治理中的有效性与适用性。该实验以枣庄市为实验组,以某市为对照组,采用基础数据分析服务,对两地的未备案域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在180天的周期内,山东省枣庄市的未备案域名网站未发现被恶意篡改、钓鱼攻击、DNS劫持或恶意重定向等严重违法违规活动持续存在的情况,对照组约10%的违规网站在72小时内未得到及时处置,未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风险。实验结果凸显了智能技术在提升治理效率、减少风险暴露方面的优势。
实验数据证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域名画像”并动态监控域名来源与风险特征,对网络生态治理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这一技术支持不仅提高了治理的精准度,还大大增强了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充分证明了智能技术在网络治理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针对当前未备案域名的治理及网络生态治理现状,结合此次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构建协同治理平台。针对未备案域名和违法网站的治理,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地网络生态特点的法规和技术标准,明确监管责任与执法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为提升治理效率,建议细化域名备案管理中的责任划分,明确各方职能,构建快速反应机制。
二是强化智能技术支撑,构建精准治理体系。国家层面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网络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搭建统一的智能技术推广平台,促进数据、经验、成果等的共享与转化。应加强对网络治理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其在智能工具使用、数据分析和实战处置等方面的能力,确保技术赋能与治理效能的深度融合。
三是深化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共管共治格局。推动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未备案域名治理纳入常态化管理,并完善自律评估与公开监督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完善技术标准、行业调研及技术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全民共治的健康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