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舆论观察——舆论混战下的美妆产品标准之困

发布时间:2025-06-24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导读: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炮轰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造假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的信心。未来,利用新成分讲新故事的现象还会不断上演,成分营销本身不是错误行为,但企业要在对消费者负责的前提下给出合理的科学解释。

  近期,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炮轰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造假,拉开了一场持续多日的舆论拉锯战,而华熙生物的强势入局更让舆情急剧升温。梳理舆情发展脉络可以发现,这场隔空论战不仅是美妆圈的成分含量之争,也是医美行业深层面标准化困局的缩影。

  第一阶段:胶原蛋白没胶原?巨子生物遭炮轰

  5月24日,自称是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微博认证为“时尚美妆视频自媒体”的博主“大嘴博士”郝宇,通过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在微博上公开质疑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涉嫌成分造假。郝宇称,该产品在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0.0177%的情况下,却被标注在“非微量成分”里,质疑产品是否符合法规;直指产品核心构成要素甘氨酸缺失,讽刺“胶原蛋白产品里没胶原”;同时,质疑产品冠以“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之名,滥用科学概念和夸大宣传。这一爆料迅速将巨子生物推向舆论漩涡。

  当晚,微博账号“可复美”发布“告消费者书”称,从2025年4月中旬至今,可复美及巨子生物经历了多轮有组织的黑公关攻击。针对“巨子生物涉嫌严重造假”“重组胶原测不到”等不实指控,公司予以严正驳斥并坚决否认。

  次日,郝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巨子生物声明未完全回应核心问题,后续会针对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做出澄清和说明。

  巨子生物这一回应并未平息质疑声浪,郝宇直指声明回避核心问题,双方隔空对峙,使得争议持续升温。

  第二阶段:郝宇再度遭质疑,检测方法成焦点

  5月25日23时50分,微信公众号“大嘴博士颜究所”发文直指巨子生物回避核心质疑、转移焦点。文章称,此前明确提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旨在探讨巨子生物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的真实性与科学依据。在巨子生物的声明中,仍有两个核心问题未做任何回应:为何检测不到胶原蛋白的核心氨基酸甘氨酸?将二肽命名为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是否扭曲科学概念?

  5月26日,郝宇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巨子生物拿出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直面科学,不要回避,更不要通过恶意攻击其账号和内容封住公开讨论的嘴。

  这场持续发酵的争议迅速传导到资本市场。截至5月26日收盘,巨子生物股价收报73.60港元,跌幅为4.04%,总市值跌破800亿港元,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股集体下跌。

  央广财经记者了解到,双方争议的核心是检测方法。郝宇团队采用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的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并添加18种氨基酸内标校准。郝宇表示,哪怕产品中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蛋白含量,也能准确地定量测出来。巨子生物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行业标准YY/T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检测。巨子生物表示,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的0.0177%添加量严重不符。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资深护肤专家称,有效成分检测不出来的情况在行业内并不算罕见,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没有添加相关成分、检测方法不当以及成分加入配方后形成其他物质。有观点表示,相关争议的产生是化妆品中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没有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导致在检测方法、成分定义乃至标签合规性等多个层面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空间。另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事件不仅关乎巨子生物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也反映出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在检测标准、功效宣传和监管体系等方面的薄弱。于巨子生物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公布权威的第三方检测结果,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郝宇质疑巨子生物的前一周,巨子生物就已经被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熙生物)拽入舆论漩涡。5月17日,华熙生物公开点名9家券商研报中核心透明质酸在某些方面不如重组胶原蛋白,称其言论严重误导市场,这些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本质上是浮躁资本驱动的概念炒作。5月21日事件迎来关键进展:华熙生物披露已向证监会正式反映研报误导问题。数日内,平安证券等多家机构涉及巨子生物的胶原蛋白研报在网络上消失,其他数家研报仍然可查。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华熙生物炮轰巨子生物以及为其站台的券商,本质是胶原蛋白与玻尿酸在行业话语权及技术路线引领权上的博弈。

  第三阶段:舆论混战升级,检测报告遭诟病

  6月1日19时30分,华熙生物发布声明支持郝宇,表示组织专家对郝宇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慎评估和多方法的反复测试,已经得到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如监管机构需要查阅相关检测报告,华熙生物将配合提供;如相关企业无法正视自身问题,华熙生物也将向全社会公开相关检测结果。另外,华熙生物还表示,由郝宇担任法人的上海柳页医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属于华熙生态的重要成员,理应予以坚定支持和依法保护。声明中“汝求战,便得战”的宣战誓言,更控诉了对方长期操纵玻尿酸过时论及发动水军攻击。

  3个小时后,巨子生物发布声明,表示接受郝宇所用检测机构道歉,并且贴出郝宇委托的检测机构上海东谱科技声明,强调该机构从未授权郝宇使用报告,要求立即停止传播误导性结论。声明直斥华熙生物颠倒黑白、恶意指控,痛批其摧毁国货信任,同时澄清产品下架系正常迭代。

  此后双方展开多轮交锋。6月2日,郝宇称,检测机构的声明中从未出现过“道歉”二字,但巨子生物声称接受道歉;不理解巨子生物为何在事件已发酵约10天还未公布检测结果。

  6月3日,华熙生物向《每日经济新闻》回应称,胶原蛋白和重组的胶原蛋白不是一个概念,重组的胶原蛋白多数情况下依然是多肽,并不能重组为胶原蛋白。华熙生物反对的是这类名称游戏,不是胶原蛋白的科研和产业转化。

  6月4日,巨子生物公布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产品的确含有重组胶原蛋白并且含量符合规范,不存在网传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行为。

  6月5日,郝宇发文称,针对巨子生物发布的检测结果提出疑问,声称可复美出具的是拼图式的嫁接报告,郝宇发布视频抨击其检测方法疑点重重,呼吁监管机构介入,尽早结束闹剧。

  尽管华熙生物并未直接点名巨子生物,但指向性不言而喻。面对攻势,巨子生物以强硬姿态回击。双方互不相让的言论交锋不断推高事件热度,也让争议焦点在情绪化的对峙中逐渐模糊。

  检测机构的公信力成为这场纷争的关键破局点。在公告检测结果之前,巨子生物高调宣布接受郝宇所用检测机构的道歉,但此举并未打消外界的疑虑。在美妆板块大幅走强的情况下,巨子生物股价仍未摆脱颓势,舆论场中,公司此番操作被质疑为“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巨子生物公布的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试图为这场风波画上句点,但仅展示关键数据截图、拒绝公开完整报告的做法,又一次引发舆论哗然。由于无法获知检测机构的具体信息以及完整的检测流程,外界对于结果的可信性存疑。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对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产生疑虑:“如果连头部企业都存在造假,消费者还能不能信任和选择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也有观点表示,正值“6·18”电商大促期,此番争议尚未有最终定论,若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引发消费者退货潮及渠道商观望,进而冲击公司业绩,无疑令巨子生物陷入危局。

  国内美妆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机构因检测方法差异导致结果大相径庭,这种不确定性加剧市场信任危机。具体到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的隔空商战,外界认为,这是华熙生物对巨子生物市场扩张的反击。重组胶原蛋白的检测问题虽然是引发这场争议的导火索,但更深层次的矛盾是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两大品类的市场份额争夺战。

  第四阶段:博主账号遭禁言,事件真相或成谜

  6月11日,郝宇在微博和微信社交平台上发文,用最新检测报告数据向巨子生物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文章称,“复测可复美,权威机构交叉验证含量仅为0.02%”。这一论断瞬间点燃舆论新爆点,将持续发酵的成分之争推向更激烈的漩涡。

  6月13日,“大嘴博士”账号已经被禁言,多条视频已经下架,微博上也搜索不到相关内容。对此,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均未作任何回应,事态逐渐降温。

  真相究竟如何,目前公众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持续多日的舆论风波给行业带来了一场信任危机。有观点表示,事件最后结果如何对业内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但此次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的信心。未来,利用新成分讲新故事的现象还会不断上演,成分营销本身不是错误行为,但企业要在对消费者负责的前提下给出合理的科学解释。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陈玉


上一条:科技舆论观察——医疗反腐折射行业顽疾,系统治理方能重塑信任 下一条:科技舆论观察——“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风险提示

关闭